商业画廊如何托举青年创作者抵达“艺术之海”2025美网公开赛直播_US Open赛程比分签表一览 - 美网中文网
2025-08-30美网,美国网球公开赛,US Open,美网2025,美网直播,美网签表,美网投注,网球四大满贯/【2025美网】美国网球公开赛US Open最新赛程签表、比分直播、球员动态、冠军预测全掌握!关注美网四大满贯盛事,获取最新赔率与投注资讯。8月23日,位于上海外滩的蓝骑士艺术(Bluerider ART)空间内,27位85后青年艺术家的50件作品铺展开来:油画的肌理、水墨的晕染、雕塑的棱角与影像的光影交织其中,空间里的展墙犹如勾勒出蜿蜒的“河道”,让步入展厅的观者仿佛沉浸于一条艺术灵感迸发的长河。这场名为“微光河The Aura River——我们终将抵达大海”的群展,是蓝骑士艺术第二年举办中国85后青年艺术家群展了。从全国700位投稿者的2800多件作品中筛选而出的艺术力量,既展现着当代中国青年艺术创作的鲜活生态,也折射出商业画廊作为“托举者”的深层价值。
“微光河 The Aura River—我们终将抵达大海”展览现场图。 受访者供图
蓝骑士艺术的创办人王薇薇(Elsa Wang)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举办两届专门聚焦中国85后青年艺术家的群展背后,源于蓝骑士艺术对青年艺术力量长期深耕的初心。但这份初心并非凭空而起。
在早年筹备二次创业时,王薇薇便决心投身画廊领域。“做画廊时,我既希望它能实现商业上的自主运营,更想通过这个平台回馈社会。”她直言,在思考“如何让回馈产生最大价值”时,青年群体成为了她的核心落点,“青年是行业的未来,他们的创作需要被看见、被发掘,这是最值得投入资源的方向”。
2018年,她想到了在蓝骑士艺术的台北空间发起一次公益性质的青年艺术家征件展。虽然这次征集没有涉及任何的艺术家签约,但是看着原本局限于校园或地方小空间的青年艺术家们能通过商业画廊的平台得到公众的关注并获得不错的市场反馈,让她坚定了“扶持青年艺术力量”的方向。在她看来,能让有才华的年轻人从幕后走到台前,这件事本身就很有意义。这也成为了后来蓝骑士艺术在上海接连举办两届青年艺术家群展的起点。
“‘微光河’的灵感,源于本雅明的‘Aura(灵光)’概念。”王薇薇解释道,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的“灵光”,指的是艺术作品在特定时空里无法复制的独特存在感,它藏在创作过程的痕迹里,更躲在作品与观者的精神联结中。在目前这个数字技术主导的年代,艺术图像能通过社交媒体、大数据平台瞬间传遍全球的当下,却也让“在场感”逐渐模糊。因此,举办这场线下青年艺术展的初衷之一,就是聚拢一批青年艺术家,让他们的创作重新唤醒那份被技术稀释的“灵光”。
在此次参展的27位艺术家中,既涵盖1985年出生的“资深青年”,也包括2003年出生的“新锐力量”。他们成长于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年代,见证了影像复制如何改变艺术的观看方式,却始终以材质的细腻叙事、技法的文脉传承与情感的真诚注入,将自我体验与精神思考融入作品,留下了独属于青年艺术家的独特创作印记。
展览现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毕业的杨洋创作的釉面陶土雕塑作品《思考的人》,以釉面陶瓷与白瓷坚硬却易碎的特性,凝固出一个柔软又具坚定内核的载体,并借此安静、柔软、朴素的具象雕塑,呈现人类幽微的精神世界;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杨鸿此次展出的作品是《杂画册》,虽然画中的风景捕捉的是现代生活的情景,却以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绘成,提醒着观众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重新观看、留意城市和身边的景与物;而硕士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系的宗其润,则专注于将自己的感受与体验到的情感投注于山水之中,他的纸本水墨作品《看山是山》用咖啡入画,以一方山水描绘心中所向往,在自然万物的变化中找寻超然于琐碎日常生活的宁静。这些作品用材质的触感、情感的真诚与传统技法的当代转译,让本雅明笔下的“灵光”有了具象落点,也重建了观者与作品之间那道神秘而珍贵的联结。
随着与王薇薇谈话的深入,记者发现,尽管当下艺术教育普及、展览机会增多,但青年创作者仍时常面临着“从被看见到被认可”的挑战。王薇薇表示,由于青年艺术家通常分布在各个城市,但不同城市之间的艺术资源丰厚程度有差异,有时会导致一些青年艺术家们毕业后面临从校园创作生态向专业艺术圈过渡的衔接空白。
不难想象,在校园创作期,青年艺术家可以依托院校资源获得稳定的展览支持(如年度毕业展、师生联展)、导师的学术指导,甚至有机会接触校际合作的艺术项目,创作更偏向于学术探索与自我表达,无需过多考虑市场或行业认可;但毕业后,这套“保护体系”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需要主动对接资源的“专业生态”。而一些非一线城市恰恰缺乏支撑这种对接的基础条件,不仅缺少专业画廊,能提供策展、推广、市场对接的机构也数量寥寥,这就导致了一些青年艺术家的作品长期只能在地方文旅活动、区域性新人联展中零星亮相,既难以获得专业策展人的学术点评,也无法进入藏家或主流艺术媒体的视野。
正是出于对这一困境的洞察,在两届中国85后青年艺术家群展的征件和评选过程中,蓝骑士艺术刻意弱化了地域和学历的标签,仅以作品的艺术价值为核心筛选标准。王薇薇说:“评审的标准就是看这件作品是否具有特殊性,也就是说能不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而且作品也在其次,关键是艺术家本身很重要,我们看中的是艺术家的才华和潜力。”
她介绍道,画廊的征件评审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初选时,所有作品的作者姓名、学历、年龄均被遮盖,评审团队仅以“艺术价值”为标准打分;进入复选后,团队不仅看艺术家所投稿的四件作品,还会深入研究创作者的完整作品集。“很多青年艺术家不会选作品,投稿的可能不是他最优秀的部分,我们要帮他发掘自己都没发现的潜力。”这种“潜力导向”的评审,让第二届征件展出现了“意外结果”:今年原本计划精选12位艺术家入围,最后因为申报的艺术家们都素质平均、各有潜力,而最终扩容至27位。
谈及对两届4800多件征件的总体印象和建议,王薇薇反复提到“技巧都很好,但比较中规中矩”的现象。在她看来,这种创作上的相对保守既与教育体系的引导有关,也受市场期待的影响。由于一些青年艺术家想尽快获得认可,就容易刻意规避个性化的表达,但艺术的价值恰恰在于“独特”。她鼓励青年艺术家更多地从自身出发、扎根本土,创作出具有“冒险精神”的作品。但这种“本土化”并非狭隘的地域符号堆砌,而是创作者将个体成长记忆、生活环境与文化语境融入创作的真实表达。
尽管本届入选的人数不少,但是蓝骑士艺术对青年艺术家的扶持规格并未打折扣,依然将国际画廊的专业体系完整平移至此次群展。
王薇薇介绍,为了让这批青年创作者真正衔接专业艺术市场,他们以知名艺术家个展的规格打造这次展览,为每个人制作简历、作品介绍和拍摄短片,并且在开幕展期间让年轻艺术家们通过与媒体和藏家的沟通,理解国际画廊是怎么推广艺术家的,以及了解艺术家和画廊各自的职责是什么。而对于最终成功签约的艺术家,蓝骑士艺术也构建了一套“从发掘到出海”全链路式支持体系,以更好地诠释商业画廊的“托举者”的角色。
作为同时在上海、台北、伦敦、洛杉矶这些国际城市运营空间商业的画廊,蓝骑士艺术提供的支持并非简单的“展览曝光”,而是从“小作品”到“国际舞台”的阶梯式培养。在第一届群展后,与蓝骑士艺术成功签约的青年艺术家青格乐图、皮凯、汤嘉欣、代俊鹏都陆续走向了筹办个展、艺博会亮相、国际联展的路径。例如,擅长刺纸创作的汤嘉欣在今年5月参与了与中国知名艺术家曹吉冈、德国知名手撕纸艺术家安格拉·格拉札同台展出的以纸张为媒材主题的展览《轻盈的重量——纸的三人展》。这场“小而美”的展览在伦敦引起了不错的反响,连同汤嘉欣的作品也全部售罄。王薇薇表示:“有了画廊在背后支持,年轻艺术家们就比较有底气。他可以全力创作,作为画廊我们不会对艺术家有太多的限制,还会给他提供一些建议和新想法,这样的支持对青年艺术家而言有着重大的价值。”
从第一届的“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到如今的“微光河”,蓝骑士艺术正在以系统而国际化的方式,为中国青年艺术家搭建一条从“被看见”到“被认可”的桥梁。商业画廊的价值或许从来都不止于艺术品的交易,更在于构建健康的艺术生态,乃至成为青年创作者从成长到出海过程中的重要推手——它让每一份真诚的创作“微光”,都能找到奔涌的方向。